楼主: player1104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20: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layer1104 于 2014-11-27 04:11 编辑


大氣電腦
(Air Data Computer, ADC)

題外話
飛機在空中飛行, 靠的是風的力量, 也就是大氣的流動, 而引擎推力來源, 也是靠著把吸進來的空氣加熱膨脹再排出所獲得. 所以瞭解外界大氣的狀況, 對飛行而言, 就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事.

說穿了, 其實我們能從大氣中獲得的資料, 不過只有壓力和溫度而已, 但從這兩種參數, 就可以變化出許多對飛行非常重要的參數, 而量測並提供這些參數的, 就是底下要介紹的大氣電腦.

量測儀器
747-400 上量測大氣資料, 提供給大氣電腦的儀器共有底下幾種 :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5443 Pitot-static tube :
管的前端有一開口, 用來量測總壓 (Total Pressure), 管體管壁上另開了小孔, 用來量測靜壓 (Static Pressure). 總壓, 靜壓差可用來量測速度, 而單獨靜壓部份, 可用來量測高度, 其變化率可量出垂直爬升率.機頭左右各有兩支 Pitot-static tube, 是 ADC 量測空速及高度主要的儀器.
(小蟹一直在想, 這四支又長右尖的管子, 會不會剛好那天不小心插在那隻倒霉的小鳥身上, 加上飛行中管子會加熱, 是不是接機時就有烤小鳥好吃了 !)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7269 Flush static port :
就在機身上鑽幾個小洞, 用來量測靜壓.這幾個 Flush static port 並不是提供資料給ADC, 而是另有它用 :
前方左右一對的 port, 稱為 Alternate static pressure port, 其所量得的靜壓, 會配合 Pitot-static tube 所量的總壓, 提供給備用空速表用.
後面一對 port, 稱為 Dedicated static pressure port, 則是配合 Pitot-static tube 所量得的總壓, 給升降舵的力回饋系統使用. (隨著飛行速度的增加, 飛行員拉動操縱桿所需的力量也要越大)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2127 Angle of attack sensor :
利用很簡單的風向計原理, 就可以得到飛機的飛行攻角.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6833 Total air temperature sensor :
量測大氣溫度, 供 ADC 校正速度之用, 也是 FMC 用來計算引擎最大推力的參考.

系統運作 :
ADC 利用上述的量測儀器, 可以得到 : 空速, 高度, 攻角, 溫度四種資料, 分送給各個須要這些資料的系統.
空速 :
空速的種類很多, 相信許多人一直有許多疑惑, 現在我們從空速計的演進來討論各種空速的種類. 不過首先必需了解空速計原理及一些簡單的物理公式.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6110
由白努利定律得  P 1 + 1/2*d*V12 = P2 + 1/2*d*V22            d 為密度

而在 "1" 處, 氣流靜止, 因此 V 1= 0,  P 1 為總壓, 稱為 Pt
在 "2" 處, V2 為氣流速度, 簡稱為 V, P2 為靜壓, 稱為 Ps
於是公式便為 Pt = Ps + 1/2*d*V2
Pt, Ps 便是 Pitot tube 所量到的總壓及靜壓, d 是空氣密度為一常數, 於是便可以求得空速了.

最早將應用於飛機上的空速計, 便是將 Pt, Ps 導入一薄膜盒中, 利用薄膜的鼓脹來帶動指針, 經過校對之後, 便可以用來顯示空速了. 聰明的讀者一定想到 (如果你沒想到, 表示小蟹講解得太爛) : 如果這空速計在地面校正好, 若飛到高空中空氣密度變小了, 豈不是就不準了 ?

你想的一點都沒錯, 所以用這種方法量出來的空速, 我們稱為指示空速 (Indicated Air Speed, IAS), 表示說這種空速只是從表上讀出來的數據, 並不是真的空速.

到後來科技工藝發達, 工程師運用大氣壓力隨高度變化的特性, 將空速計與高度計結合, 利用巧妙的機械連桿結構, 去修正因高度 (也就是大氣壓力, 也是大氣密度)所引起的誤差, 就可以得到真正的空速了. 當然現在有了電腦之後, 修正的工作就更容易了. 我們稱這種方法得到的空速叫 "真空速" (True Air Speed, TAS).

不過在 747-400 駕駛艙裡, 飛行員看到的, 既不是 TAS, 也不是 IAS ,而是稱之為 CAS (Computed Air Speed, 可不是優良冷凍肉品標誌喔 !)的計算空速. CAS 基本上是由 IAS, 經過空氣壓縮性的誤差修正 (接近空速時, Pitot tube 周圍會產生震波, 影響空速的正確性), 再經過大氣溫度的修正之後所得, 因此可以說 CAS 就是 IAS.

為什麼人類繞了一大圈又回來用古早的 IAS , 反而不用 TAS 呢 ? 回到白努利定律看看吧 ! 壓力的變化, 本來就是速度與密度的函數, 而這壓力的變化, 就是作用在飛機上的空氣動力, 所以把空速與密度結合的 IAS, 反而比單純的空速 TAS, 更適切的反應飛機的氣動力現象. 因此實際上幾乎所有的飛機空速顯示, 都採用 IAS, 而不用 TAS.

難道 TAS 就沒一點用處嘛 ? 倒也未必, 因為 TAS 可以用來計算馬赫速 (Mach Number), 也就是空速與音速的比值. 當飛行接近音速時, 也就是馬赫數接近 1 時, IAS, TAS 這時都不重要了, 因為這時可能有震波的產生, IAS, TAS 都不能代表流場, 唯一有意義的就是馬赫數. 在 PFD 的空速顯示方面, 就包含 CAS 與馬赫數, 但馬赫數只有在 >0.4 之後才出現.

另一個常聽到的 "速", 就是對地速度 (Ground Speed). 不過要記著, DAC 所有的資料都是從大氣而來, 所以所有量出來的速度, 都是相對於大氣的空速, 而不是相對於地面的速度. 對地速度通常都是由 IRS 所提供的, 而空速與對地速度之間的差異, 就是風速.

高度 :
大氣壓力隨高度遞減的特性, 很早就被利用做為量測高度的方法, 這種利用大氣壓力所量到的高度, 就稱為壓力高度. 當然還有其它方法量測高度 (例如 747-400 上還有測高度的雷達, 不過只限於 2500 英呎以下使用), 不過壓力高度是最通用的方法.

不過大家都知道, 大氣壓力每天, 甚至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因此在使用高度計時, 就必需特別注意歸零的動作.

飛行員在機場附近 (不管是起飛或降落), 可以從 ATIS (Automatic Termenal Information System) 所發布的機場相關資訊, 或是直接從塔台得到當地海平面的大氣壓力 ( 注意是 "海平面", 不是機場所在地高度, 所有的壓力高度都是從海平面算起). 這個壓力值稱為高度表撥定值, 每個高度表上, 都會有一個旋鈕, 讓飛行員輸入此撥定值, 這樣高度表顯示的數值, 才是正確的高度. 像小蟹每次作飛行前的檢查時, 就會聽聽 ATIS 的廣播, 設定一下高度表撥定值, 然後就會看到高度計上指示在 100 - 120 英呎之間 (最小單位是 20 英呎), 這就是中正機場的海拔高度.

飛機起飛後, 離地越來越高, 也越來越遠, 高度表撥定值也就漸漸失去它的意義, 因此在飛行至某一高度以上, 飛行員就會將高度表撥定值設定為標準大氣壓力 ( 1013 毫粑, 或 29.92 英吋水銀柱高 ), 這樣分別從兩地起飛, 到達同一空域的兩架飛機, 才不會有因為高度表誤差, 而引起空中相撞的事件.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7720 EFIS control panel :
Barometric control 上共有三個同軸的鈕, 最外層是選定使用的單位 ( IN-水銀柱高, HPA- 毫粑), 中層旋鈕可調整撥定值, 內層的鈕 (標示 STD)按下後, 則撥定值設為標準大氣壓力.

Angle of Attack :
飛行攻角對飛行來講是很重要的參數, 但對客機的操作來說, 除非接近失速 (Stall), 否則並不需特別注意攻角指示, 因此 747-400 的駕駛艙裡, 也沒有攻角顯示.
不過機上確有失速警告系統, 當攻角接近失速範圍時, 就會看到兩枝操縱桿 "起乩", 開始抖啊抖的, 提醒飛行員注意. 若攻角還繼續增加, 警告系統會自動採取壓低機頭的動作, 就會看到兩支桿子 "不支倒地", 往前倒去.

Total air temperature :
TAT 主要用作一些機上系統內部計算之用, 對飛機操作上並沒有直接影響.

駕駛艙內 PFD 的顯示 :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899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20: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慣性參考系統
(Inertial Reference System, IRS)

題外話
慣性導航一直是航空界非常重要的導航方法, 在過去這樣的系統被稱做 "慣性導航系統"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INS), 因為它的確負起引導飛機航向目標的重責大任, 不管是駕駛艙內的顯示, 或是下給自動駕駛的指令, 都是由 INS 所提供.
但慣性系統最大的一個缺點, 就是它的誤差會隨著飛行時間而累積, 即使是像 747-400 上的新系統, 飛行十幾個鐘頭後, 誤差也可能達到 20-30浬. 這樣的誤差是無法接受的, 所以過去的 INS , 也會利用我們在介紹 FMC 時所提到的電台定位方法, 去修正位置的誤差.
不過在 747-400 上, 導航的任務交給了 FMC, 由 FMC 縱整 IRS, GPS, 及導航台定位的資料, 提供駕駛艙的顯示, 及下命令給 Autopilot 來操縱飛機飛往目的地. 慣性系統就此退居幕後, 其所提供的資料僅供 FMC使用, 因此改稱為 "慣性參考系統".
不過可別因此貶低了 IRS 在 747-400 上的地位, 因為除了提供位置的資料外, 飛機的姿態, 機頭指向 (Heading), 航向 (Track), 對地速度等等重要的飛行參數, 也都是靠 IRS 來提供.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 IRS 是唯一不必使用外界資訊的導航方法. 利用電台或衛星導航, 還有可能碰到這些系統停工, 甚至太陽黑子活動的影響, 只有 IRS 可以在這種情況下, 不間斷的提供導航資料.

系統運作
飛機在三度空間中運動, 共有六個自由度 (三個直線, 三個旋轉). 直線上運動可由 IRS上的直線加速度計量得, 經過積分, 就可得到速度, 在經一次積分, 就能得到位置的資料了. 至於旋轉軸上的運動, 則是利用雷射陀螺儀量得. 雷射陀螺儀所量得的是角速度資料, 經積分可得旋轉角度, 而經微分可得角加速度資料.
當然在駕駛艙內顯示的資料, 不需要如此詳盡, 而且還要經過一些 "加工", 才對飛行員有用, 底下是 IRS 所提供的資料種類 :
Position :  飛機位置, 一方面提供給 FMC 參考, 一方面也可以顯示在 ND 上給飛行員參考.
Attitude : 飛機姿態, 由 PFD 上的姿態儀顯示, 可讓飛行員得到 pitch 及 roll 旋轉軸上的角度.
Heading : 以正北或磁北為原點的機頭方向, PFD 及 ND上都有顯示.
Ground speed : 對地速度, 相對於地面的飛機速度.
Track : 飛機的飛行方向.
Drift angle : Heading 與 Track 間的夾角,
Wind speed : 將 Ground speed 與 大氣電腦量得的空速比較, 兩者的向量差就是風速.
Vertical speed : 飛機的垂直爬升速度, 這部份會參考大氣電腦的資料, 再顯示於 PFD 中.
Acceleration : 加速度, 主要看看飛機有沒有重落地或做出超 G 的動作.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2150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7999
IRS 在使用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 稱為 Align. 在 Align 的過程中, 飛機必需靜止於地面上, 輸入飛機所在位置的經緯度, 讓 IRS作一個類似歸零的動作, 之後 IRS 才能正常運作, Align 過程所需的時間, 依所在的緯度而不同, 緯度越高, 所需時間越久, 以台灣的位置來說, 一般要 6,7 分鐘.
在 Align 過程中, IRS 會量出地球的自轉方向, 及地心引力的方向, 如此才能定出座標軸的方向. 此外 Heading 及所在緯度也可一併量出. 此時配合所輸入的經緯度座標及從大氣電腦所得的高度, 就可定出原點, IRS 就可以開始工作了. (IRS 所自行量出的緯度資料, 可用來驗證輸入的位置資料是否正確) .

駕駛艙內的控制
CDU
輸入飛機位置時, 是透過 CDU 進入 FMC 的功能選項中進行的. 可以直接輸入經緯度座標, 也可以輸入機場及登機門號碼, 從 FMC 的資料庫中取得座標.
Mode Selector Unit
747-400 上共有三套 IRS, 所以 MSU 上共有三個控制 IRS 運作模式的開關.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2163
OFF :關機
ALIGN :重覆執行 Align 的動作
NAV :Align 完後自動進入 IRS 的功能, 這是一般的工作模式
ATT :只使用 IRS 所提供的飛機姿態的資料 (不提供定位功能)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20: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飛行管理電腦
(Flight Management Computer, FMC)

題外話
大家常聽說現代飛機多進步, 飛行員只要按個鈕, 把飛機交給自動駕駛, 就可以翹腳聊天看報紙, 飛機就會自己飛到目的地. 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 不過 747-400 就有這個能耐, 這就是底下要介紹的飛行管理電腦 (FMC).
不過在這裡首先要正名的是, 一般人所提到上述所謂的 "自動駕駛", 其實在 747-400 上分成兩套系統, 一是 Autopilot, 另一個就是 FMC. 而之所以有這樣的分別, 是因為 Autopilot 的發展較早, 功能較為單純, 飛行員只能輸入諸如 "爬升到 18000 呎", "維持 260 節的速度飛行", "轉向 050 方向飛行" 等之類的命令, Autopilot 再據此操縱飛行控制面, 照著飛行員的命令飛. Autopilot 可以有效降低飛行員負荷, 在許多中小型客機上也應用得很廣汎, 但它還沒有辦法把飛機從起飛機場帶到降落機場.
而 FMC 的應用, 就建構在 Autopilot 的功能上. FMC 內儲存了飛行路線的資料, 再利用飛機所在的位置資料. 命令 Autopilot 把飛機飛在預定的飛行路徑上.因此只要飛行資料完整, FMC 可以把飛機從起飛機場一路引導飛機到落地為止 (當然起落架, 襟翼之類的還是要飛行員自己來).
FMC 的功能還不只這些, 底下就是它的功能介紹.

功能介紹
FMC 的功能可大概分成四類 : Navigation, Guidance, Performance, Thrust management.
Navigation :
Navigation 一般翻譯成 "導航", 而後面要介紹的 FMC 另一項功能 : Guidance, 也被翻譯成 "導航". 其實兩者是不太一樣的, Navigation 主要談的是有關飛機本身的定位問題, 畢竟先得知道自己在那裡, 才能決定如何往目標飛, 而 Guidance 談的, 才是如何把飛機由現在位置飛到目的地.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要問 : "定位" 不是慣性導航或衛星導航系統的工作嗎 ?如果你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 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到, 747-400 上用的是慣性 "參考" 系統, 而非 "導航"系統. 顧名思義, 這套系統所提功的飛機位置資料, 只是用來參考而已了.
那麼 FMC 又是如何來作定位的動作呢 ? 原來在 FMC 裡有一個功能強大的資料庫, 裡頭儲存了世界上所有導航電台的資料, 包括它的種類, 代號, 使用頻率, 地理位置等等, 在飛行中 FMC 會不斷找出資料庫中目前飛機位置附近的導航電台, 並自動調整機上各相關導航系統的頻率, 利用從該導航台所獲得的資料, 來更新飛機所在的位置.
FMC 使用導航台定位的方法有三種 :
1. DME/DME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4406
DME 導航台可以提供飛機與電台間的距離, 因此兩個 DME 電台所提供的距離資料, 可以畫出以各個電台為中心的兩個圓, 兩員的交點就是飛機所在的位置. 通常這兩圓會有兩個交點, FMC 可以根據第三個 DME 電台的距離資料, 或慣性參考系統的資料, 來判斷出正確位置.
註 : DME 所提供的距離, 是三度空間的距離, 所以 FMC 必須參考飛機本身高度, 來算出地面上的投影距離 (R1, R2)
2. VOR/DME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5274
利用一個 DME 電台的距離資料可以畫出一個圓, 再從另一個 VOR 電台, 可以得到飛機與電台間的夾角. 這個角度與圓的交點, 就是飛機位置所在, 至於兩個交點的情況, 同樣可由第三個電台或慣性參考系統來決定正確位置.
3. VOR/VOR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9346
由兩個 VOR 電台所得到的夾角資料, 兩個角度所畫出的交點, 就是飛機所在位置.
順帶一提的是, FMC 的導航資料庫, 每 28 天就會更新一次, 以保持資料的正確性, 可是為什麼是 28 天哩 ? 難道這套系統的設計師是女的嗎 ? 想不通 !
Guidance :
有了飛機的位置, 接下來就是如何導引飛機飛往目的地了. 在 Guidance 方面, 其實 FMC 還細分為平面導航 (Lateral Navigation, L-NAV)及垂直導航 (Vertical Navigation, V-NAV). L-NAV 負責從起飛機場, 經各航路的導航點, 到降落機場的平面航路導引, 而 V-NAV 則負責飛機從起飛, 爬升, 巡航, 下降, 進場到落地間, 各階段的飛行高度導引.
前述的導航資料庫除了有導航電台資料外, 還有所有航路上的導航點 (Waypoint) 資料, 各機場的位置, 使用的儀器降落系統 (ILS) 頻率, 甚至離到場的程序都有. 飛行員在起飛前要輸入起飛機場, 通過的導航點, 及落地機場, FMC 的 L-NAV 功能就可以一路引導飛機沿著預定的航路飛.
這其間當然要配合 V-NAV 的功能, 同樣的, 飛行員也必須輸入, 起飛機場的離場程序, 爬升模式 (定速, 經濟....), 巡航模式, 下降模式, 落地機場的到場程序等. 起飛之後, 切換至 Autopilot , 並將 Autopilot 設定為 FMC 引導的模式, 從此飛行員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一路飛往目的地.
其實從飛機對準跑道頭後, FMC 就可以接手自動駕駛的工作, 只是目前礙於民航法規的規定, 必須等飛機離地 400 英呎以後, 才能使用 Autopilot. 這是因為起飛是飛機最危險的時刻 (比降落的風險還大), 雖說統計資料看來, 降落時期的失事率最高, 但實際上起飛時, 飛機的速度, 高度, 推力, 都在最敏感的狀態邊緣, 任一閃失都會造成飛機失事. 不像降落時, 還有引擎有餘力修正高度或速度上的閃失, 至少你聽過降落失敗重飛, 但可沒聽過起飛失敗還可以重來的吧 !
Performance :
如果你有機會坐上大型客機, 你會發現許多航空公司在飛機上裝置了一套航機狀況顯示系統, 你可以在螢幕上看到飛機現在飛到那裡了, 高度多少, 速度多快等資料, 其中還會有預定到達時間. 在駕駛艙裡, 會有更詳細的資料, 讓飛行員掌握飛機的動態.
預估到達時間只是 FMC 的 Performance 功能的一小部份. 飛行員在起飛前會輸入飛機重量, 重心位置, 起飛降落時的襟翼角度設定等等, 再利用自身的性能資料庫資料, 配合外界大氣資料, 便可以幫飛行員算出 V1 (Decision speed, 決定速度), VR (Rotation speed, 拉桿速度), 降落速度, 安全的操作速度範圍 (最大及最小速度) 等, 不需飛行員再去費心計算.
若再 加上之前為 Guidance 所輸入的導航點資料, 巡航模式, 爬升模式等等資料, FMC 就可以規畫出飛行的航路, 什麼時後開始巡航, 在那裡開始下降, 通過某個導航點的時間, 高度, 剩油多少等等, 讓飛行員可以事先掌握這次飛行的概況. 當然途中遇到突發狀況, 例如前方有一片雲雨區, 飛行員可以選擇使用向左或向右的平移航路避開, 所有預估資料會重新更新, 因為這是一套即時的系統.
Thrust management :
有關推力控制的部份, 也是 FMC 所負責的範圍, 其中又分為推力極限計算, 推力需求計算及推力平衡三個部份.
1. 推力極限計算 :
引擎的推力是會隨著外界大氣狀況改變的, 而起飛時的瞬間最大出力, 與飛行間連續運轉的推力極限也是不同的. FMC 可以隨著大氣變化 (包括高度改變), 及各飛行階段 (起飛, 爬升, 巡航....)的推力需求, 算出當時的推力極限, 一方面顯示在駕駛艙給飛行員知曉, 另一方面通知各引擎的控制器 (Engine Control Unit, ECU), 限制引擎推力不可超過此極限. 此舉一方面可以保護引擎, 延常使用壽命, 另一方面可以發揮引擎最大性能.
2. 推力需求計算 :
在飛行中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推力需求, 就算同一個飛行階段, 也會因為所選用的飛行模式 (經濟, 定速, ...)而有不同, FMC 在 Guidance 中已有了完備的導引航機功能, 如果這時候還要飛行員時時去手動調整油門, 豈不是太煞風景 ? 因此 FMC 一併提供自動調整推力的功能, 來滿足每個飛行階段的推力需求.
在油門推桿的下方, 裝置了由 FMC 控制的伺服馬達, 可以照飛行需要, 移動油門推桿, 就好像有隻看不見的手在操縱油門一樣.
3. 推力平衡 :
在一般情況下, 我們希望機上四個引擎的推力是相同的, 這樣飛機才不會有偏一邊的情形. 但實際上每個引擎因使用年限不同, 或負載不同 (引擎還要提供機上動力, 而每個引擎所負責的部份並不相同), 在推力輸出上可能會有小小的不同. 這時 FMC 就會去微調每個引擎的推力, 使之所有引擎推力相同. 當然若飛行員刻意去調整個別引擎的推力, FMC 也不會笨到與飛行員作對.

駕駛艙內的顯示與控制 :
747-400 上共有兩套 FMC 分成左右兩系, 駕駛艙內有一旋鈕控制, 位置如下 :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7077
其餘 FMC 的功能都是透過 CDU 來控制, 至於其計算結果之顯示, 則按資料不同, 顯示在相關位置. 例如 V1, VR 就顯示在 PFD 的空速顯示區, Guidance 的資料就顯示在 ND 上, 有關引擎推力的顯示, 當然就出現在 EICAS 上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20: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輸出入裝置

隨著機上系統的數位化, 飛行員與飛機間的溝通日益複雜. 過去儀表上的按鍵或旋鈕式的輸入方式已經不敷使用, 因此駕駛艙內開始出現一些數位化的輸出入裝置.
你可以把機上系統當作一台電腦, 而他的鍵盤及螢幕, 就是底下要介紹的 CDU (Control Display Unit), 而另一個輸出裝備就是印表機.

Control Display Unit (CDU) :
在 747-400 上 CDU 主要提供中央維修電腦 (CMC)及飛行管理電腦 (FMC) 作為輸出入裝置使用, 因為這兩套電腦需要操作人員輸入許多參數. 另外也提供航空通信暨報告系統  (ACARS) 及航機狀況監視系統 (ACMS)作為人機溝通介面.
CDU 上各個系統的功能, 會在相關的章節介紹, 底下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CDU 的各部功能.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1657
1. Line select key :
    (LSK)
由於駕駛艙內沒有滑鼠, CDU 也不是觸控式螢幕, 因此 CDU 的作法是把各電腦所提供選項列在螢幕中, 再透過 LSK 選取. 因此每個 CDU 螢幕一次最多只能顯示 12 個選項.
2. 顯示幕 :總共可顯示 14 行文字. 其中第一行是每頁的標題, 最後一行用來顯示系統訊息, 或作為輸入資料時的暫存區, 其它每行 LSK有一行提示文字, 一行顯示資料, 共 12 行.
最後一行也當作輸入暫存區, 例如要輸入 VOR 電台頻率時, 輸入的數字會先出現在此區, 再按下 VOR 頻率輸入鍵 (LSK), 系統就會 "吃" 進輸入的數據.
3. FMC function key :提供飛行管理電腦中某些功能的熱鍵.
4. Brightness control :控制螢幕亮度.
5. MENU key :回總目錄, 由此可進入 FMC, CMC, ACARS, ACMS.
6. Page key :到上一頁或下一頁.
7. 訊息燈號 :顯示 CDU 的一些不正常或提醒飛行員的燈號.
8. 數字鍵 
9. 字母鍵 

印表機 :
飛機上的印表機可讓 CMC, ACRAS, ACMS 將所輸出資料印在紙上. :
  • CMC : 可將所記錄的系統損壞狀況, 或是系統當時的運作參數印出
  • ACARS : 由 ACARS 所接收到地面所發出的連絡訊息, 可由印表機印出
  • ACMS : ACMS 所記錄的不正常報告, 可由印表機輸出.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325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20: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維修電腦
( Central Maintenance Computer, CMC )

題外話
在早期發展的飛機上, 機上系統的控制與顯示, 都是藉由駕駛艙的控制面板, 由飛行員直接控制. 但隨著飛機越來越複雜, 及電子科技的進步, 設計師開始將系統的控制交給電腦, 只在駕駛艙內提供飛行所需的資料.
在飛機的電子艙裡充滿了這類大大小小的系統控制電腦, 每套系統都有一至數個電腦在控制. 以空調系統為例, 飛行員只要打開開關, 設定好溫度, 其於一切都交由電腦代勞. 該開的閥門就開, 該熱就熱, 該冷就冷, 若運轉過熱超溫, 還會自動切斷保護零組件, 幾乎不必飛行員費心.
若系統故障怎麼修呢 ? 以波音的飛機為例, 在 747-400 之前發展的 767, 會在顯示幕上出現相關的訊息, 告訴維修人員, 有個控制電腦發現它所控制的系統出了問題. 至於是什麼問題呢, 就要修護人員跑到電子艙內, 作一下電腦的系統自我測試功能 (Built-In Test, BIT), 然後在小小的液晶面板上會出現一些不知所云代碼, 再靠著代碼去查出那個零件壞了.
發展到 747-400 , 加入了中央維修電腦後, CMC 可以透過   EIU 取得幾乎所有系統控制電腦的資料, 所有的零件故障, 直接顯示在駕駛艙, 不必再跟維修人員兜圈子了. 也可以透過 CMC 直接在駕駛艙作系統的自我測試, 不必再大老遠跑到又熱又狹小 電子艙, 蹲在那裡等結果了.
當然 CMC 也不是萬能, 也不見得永遠都是對的 (否則小蟹怎麼混飯吃 ?), 但它提供了更多相關訊息, 讓我們在作 Trouble shooting 時有更多的參考依據.

系統簡圖 :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3196
CMC 會透過 EIU 收集系統相關的資訊, 而維修人員可以透過 CDU 進入 CMC 的功能選項來使用 CMC, 而其結果會顯示在 CDU 或 IDS 中的 Auxiliary EICAS 螢幕上. 也可以用印表機印下來, 或利用 ACARS 將資料傳送到其它地方.

CMC 功能介紹 :
經由 CDU 進入 CMC 的選項後, 便有七大功能列出, 底下將一一介紹 :
1. Present leg faults :
列出這一趟飛行下來, 曾經出現過的 fault.(請與底下的 Existing faults 比較)
2. Confidence tests :
飛行前要做的系統測試 (Ground tests), 測試項目由各航空公司自訂 (請參考 Ground tests)
3. EICAS maint page :
列出各系統零件的運作狀況, 例如閥門位置, 溫度, 流量等等資料, 對維修人員了解目前系統運作狀況非常有幫助, 當飛行中系統不正常時, CMC 還會把當時的資料記下, 讓維修人員在飛機落地後叫出來, 以方便找出問題所在.
4. Ground tests :
列出所有的系統控制電腦, 可一一作測試.
5. Existing faults :
機上目前仍存在的 fault.
6. Fault history :
分門別類列出所有曾經發生過的 fault, 對追蹤某特定 fault 出現的歷史很有用, CMC 最多可以記錄 500 個 fault.
7. Other functions :
其它的功能在此就不多介紹了.

故障訊息資料 :
當一個系統故障訊息出現後, 究竟維修人員可以得到那些相關 資料呢 ? 底下以 Present leg faults 顯示在 CDU 螢幕上的資料為例子說明 :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4228
PRESENT LEG MSG        1/2
標題, 並且顯示有兩頁, 這螢幕是第一頁.
HYD-1 SYSTEM PRESSURE SWITCH FAIL (HYDIM-1)
系統故障訊息 (此例中顯示 : 一號液壓系中的壓力開關壞了).
MSG : 29002
訊息代碼, 可以跟據此碼從故障分析手冊 (Fault Isolation Manual, FIM) 找出此訊息出現的原因及可能的解決方法.
ATA : 29-34
維修手冊中相關的參考章節.
30APR91   1036
故障出現的日期與時間
EQUIP : M7603
故障零件的代碼
CL/HRD
CL 代表此故障發生於飛機爬升階段 (climb), HRD 代表這是一個 HARD fault (一直存在的 fault, 若是 INT 則表示是個 INTermittent fault, 只出現一陣子的 fault)
CAUTION : 29 11 29 00
表示由於這個故障的零件, 使得 EICAS 出現了 CAUTION 等級的警告訊息, ( 並不是每個零件壞掉都會引起 EICAS 出現訊息, 比較嚴重的, 需要飛行員知道的, 才會出現警告訊息). 後面的八個數字為此訊息代碼, 同樣可經 FIM 找到相關解決之道.
HYD PRESS SYS 1
EICAS 出現的警告訊息
NOTES
註解, 內容由航空公司自行加入
READ SNAPSHOT
EICAS Maintenance page 中有記錄到此不正常狀況, 可以叫出該系統當時的數據資料.
REPORT
可以把這些資料用印表機印出, 或透過 ACARS 傳送到別處.
RETURN
回上一層目錄.
HELP
使用說明, 內容由各航空公司自行加入

駕駛艙內的控制 :
747-400 上共有兩套 CMC (分成左右), 正常情況下都是左邊的 CMC 在運作, 當左系故障時, 自動切換到右系接管, 駕駛艙內無法控制., 至於 CDU 的控制,  及印表機的介紹, 請參考輸出入裝置.
另外一個相關的開關稱為 Ground test enable test switch, 其位置與功能如下 :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9152
這是一個有蓋子保護的開關, 目的就是怕不小心碰到它. 因為某些系統在作測試時, 會中斷原有的正常功能, 若此時飛機在天上, 就可能發生某些不可挽救的危機, 因此特別設了此開關作保護, 在進行某些系統測試時, 必須把開關由 NORM (normal) 扳到 ENABLE 的位置, 才有辦法進行測試動作.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20: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整合顯示系統
(Integrated Display System, IDS)

比起一些老飛機的駕駛艙, 747-400 的儀表算是相當簡潔了, 尤其是飛行儀表部分. 這主要歸功於艙內六個 8吋    X 8吋多功能顯示幕將許多儀表整合, 這就是即將介紹的 IDS. 首先先來看看這六個顯示幕的名稱, 位置及功能.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8860

Captain's Primary Flight Display (PFD) :用來顯示飛機姿態, 速度, 高度, 垂直速度, 飛行方向, 以及使用儀器降落 系統時的航道偏離指示.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1413
在航空界這幾個基本的飛行儀表 (姿態儀, 空速表, 高度計, 羅盤)有慣用的排列方示, 即所謂的 " T 法則", 其排列方式如下 :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2141
雖然 747-400 不使用傳統儀表, 但這些排列規則還是有遵守.
Captain's Navigation Display (ND) :顯示飛機的現在位置, 導航資料, 及氣象雷達掃描結果. 依所顯示的資料不同, 可以有底下幾種模式 :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2529 APP expanded :
顯示 ILS 所接收到的導航資料, 供飛行員進場時參考, 包括平面上的 LOC , 及垂直方向上 G/S 的偏移量.
顯示範圍限於飛機機頭方向.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6071 APP centered :
與 APP expanded 相似, 但顯示範圍為飛機周圍 360 度.
VOR expanded  &
VOR centered :
顯示 VOR 的導航資料, 與 APP 顯示相似, 但沒有垂直方向的偏移量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3948 MAP expanded :
顯示航路資料及飛行路線等, 讓飛行員能迅速了解目前飛機所在位置.
顯示範圍限於飛機機頭前方.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610 MAP centered :
與 MAP expanded 相似, 但顯示範圍包含飛機周圍 360 度.
PLAN :
與 MAP expanded 相似, 但顯示範圍不隨飛機機頭方向改變, 固定以正北方為垂直方向.
 
 Main Engine Indicating and Crew Alerting System (EICAS) :顯示主要的發動機參數 (N1 - 低壓渦輪軸轉速, EGT - 排氣溫度), 及系統 警告訊息.Auxiliary EICAS :顯示次要發動機參數 (N2 - 高壓渦輪軸轉速, 燃油流量, 滑油溫度, 壓力 等), 以及系統狀態圖. (關於 EICAS 部份, 另闢單元說明)First Officer's Primary Flight Display (PFD) :與 Captain's PFD 類似.First Officer's Navigation Display (ND) :與 Captain's ND 相似
在近代發展的飛機上, 這類利用多功能顯示幕整合儀表的例子非常多. 一般會將 PFD 及 ND 的顯示系統合稱為 EFIS (Electronic Flight Instrument System, 電子飛行儀表系統). 而發動機參數顯示, 或是系統故障顯示, 則由另外的電腦模組來負責.  例如 MD-90 上,  EFIS 是由 Symbol Generator 所控制, 系統的故障顯示則由 Master Warning and Caution Controller 負責.
哈 ! 看得暈頭轉向了嗎 ? 沒關係, 反正我們要談的是 747-400, 就把 MD-90 先忘了吧 ! 這裡要強調的是, 在 747-400 上, EFIS 與   EICAS 的功能, 都整合在一個電腦組件上, 稱之為 EIU (EFIS/EICAS Interface Unit), 所以原則上任一個顯示幕都可以顯示任一種模式 (PFD, ND, EICAS), 當然實際上會有一些限制, 這些待會再談.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3494
這套 "乾坤大挪移" 的特異功能可不是每架飛機都有喔 ! 像 B767, MD-11 也都有六個顯示幕, 但 "移動" 起來就沒 747-400 這麼自如了. 如此一來因顯示故障引起的問題就少的多了.
這套 EIU 可以說是整架飛機的資料中心, 所有系統不管正常或不正常的訊號, 都匯集到這裡. 飛行管理電腦要靠這些資料引導飛機飛向目的, 中央維修電腦從這裡判斷是不是有那個零件壞了, 飛行員及維修人員也靠它才能維持飛機正常運作. 雖然一套 EIU 就可以完成這些工作, 不過飛機上共裝了三套.

駕駛艙內的控制 :
EFIS control panel :
這是控制 PFD, ND 顯示方式的地方, 位在 P10 上, 左右各有一個, 供正副駕駛分別控制各自的 PFD, ND 顯示方式.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103
1. DH/MDA selector供飛行員選擇 DH (Decision Height) 或 MDA (Minimum Descent Altitude) 之用, 其所選定的數值會標示在 PFD 高度計上, 另外在飛機通過此高度時, 地面接近警告系統 (GPWS) 會叫出 "Minimum" 來提醒飛行員註 : DH 或 MDA 是飛行員在降落時, 用來決定是否重飛 (Go-around) 的依據, 若在此高度下仍無法目視跑道, 則飛機必須重飛, 而 DH/MDA 的訂定則依機場被設施, 天氣狀況, 飛機設備而定.
2. ND mode selector用來選擇 ND 顯示的模式
3. ND range selector選擇 ND 所顯示的距離範圍, 最遠可達 640 nm
4. Metric altitude selector高度計的顯示一般以英尺為單位, 按下此鈕可增加以公尺為單位的顯示.
5. Barometric Control設定高度表上的高度表撥定值.註 : 高度計是利用大氣壓力隨高度遞減的現象所製造, 所以會受每天的天氣變化而影響, 在起飛前飛行員必需依當時機場公佈的氣象資料, 設定高度表撥定值 (可以說是歸零的動作), 高度表才會顯示正確的高度值.
6. MAP switch底部一橫排的按鈕是用來顯示一些導航資料用 :
WXR : 顯示氣象雷達掃描結果.
STA : 導航電台資料
WPT : 航路導航點資料.
APRT : 機場資料.
DATA : 每個導航點預計到達的時間與高度
POS : 顯示慣性參考系統 (IRS) 或 衛星定位系統        (GPS) 所算出目前飛機的位置.
7. VOR/ADF switch決定 VOR 或 ADF 的導航資料是否顯示在 ND 上

EICAS display cintrol panel :
請參考 EICAS 相關單元.
Source selector :
飛機上有很多系統都有備份裝備, 就連 EIU 本身就有三套, 因此呈現在顯示幕上的資料來源其實有很多選擇. 不過大部份的系統都有內定的優先順序 (若有三套裝備, 則正駕駛這邊顯示左系統資料, 備份系統依序為中系, 右系, 副駕駛這邊則依序為 右系, 中系, 左系), 若原系統故障, 次系統自動補上, 所以基本上只有在特殊狀況或維修時才會使用它.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9214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3780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6758


<--使用那一套自動駕駛儀所計算出來的資料-->
<--使用飛行管理電腦或飛行員透過 CDU 輸入的資料-->
<--使用那一套 EIU-->
<--使用那一套慣性參考系統-->
<--使用那一套大氣資料電腦-->
CRT brightness control :
用來控制各個顯示幕的亮度.
Heading reference switch :
一般以地球的磁北為正北方, 也可設定地球自轉軸 (地理上的真北) 為正北方.
Display transfer module :
雖說六個顯示幕可顯示不同的模式, 但有些原則是不可改變的 :
  • 正副駕駛的 PFD 及 Main EICAS 這三個顯示幕無法以手動方示切換, 只有在故障時自動切換 ( PFD --> ND. Main --> Auxiliary), 這是為確保這三個重要的顯示資料能隨時顯示在駕駛艙裡.
  • 內側的 CRT (原為 ND 的顯示幕), 可隨時切換為顯示 PFD 或 Auxiliary EICAS
  • 底部的 CRT (原為 Auxiliary EICAS), 可隨時切換為 ND 或 Main EICAS
以上所述的控制面板縱和如下圖所示 :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573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20: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發動機參數顯示暨組員警告系統
(Engine Indicating and Crew Alerting System, EICAS)

就字面上解釋, 本系統包含了兩大功能 : 一是顯示飛機上四具發動機的運作狀況, 二是將機上系統的不正常狀況通報給飛行員. 這套系統有效的減輕飛行組員的工作負荷, 使得 747-400 的飛行組員由 747-300 時代的三位減少為兩位 (取消機械員的編制, 只保留正副駕駛).
在過去, 飛行機械員的任務是監控機上系統的運作狀況, 而其中又以發動機的運作狀況最為重要. 這不但是因為發動機是飛機的動力來源, 需要監控的項目又最多. 而且飛行中推力不斷改變, 機械員必需時時刻刻盯著儀表看. 因此要減低飛行組員的工作量, 首要之務就是改善發動機參數的顯示方式.
至於監視系統運作, 則是 EICAS 的另一項功能. EICAS 會將不正常的狀況, 以文字訊息顯示在螢幕上, 飛行員可以很快掌握狀況, 採取適當的反應. 現代大型客機都因為有了這類的系統, 而只剩下正副駕駛兩名組員. 雖說機上很多系統都已自動化 (包括自動駕駛), 飛行員工作量比過去減少許多, 但現在他們必須跨進機械員的領域, 深入了解系統原理, 才有辦法迅速處理不正常狀況, 所以當個飛行員是不簡單的 !

EICAS 在駕駛艙內使用兩個螢幕來顯示有關的數據及訊息, 分別稱之為 Main EICAS 及 Auxiliary EICAS. 另有 Master warning/caution light 用來提醒飛行員有新的警告訊息出現.
Main EICAS :
用來顯示引擎的主要參數, 及警告訊息 :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3805
引擎主要參數 :
主要參數指的是 N1 轉數, 及排氣溫度 EGT. N1 轉數代表引擎的推力, 而 EGT 則是保護引擎最重要的參考數據, 所以特別將這兩個數據顯示出來. 至於其他的參數, 其實只要是在正常運作狀態下, 飛行員並不需要特別注意.
除了以框框內的數字來顯示數據外, 還用了長條狀的圖型來讓飛行員易於掌握數據. 這些數字和圖型還會在不正常狀況時改變顏色, 提醒飛行員注意. (正常--白色, 不正常--黃色或紅色)
警告訊息 :
警告訊息出現在螢幕的右上方, EICAS 將所有訊息按緊急程度分為四級 :
Warning :以紅色訊息顯示, 需要飛行員立即作處置.
Master warning light 會亮起, 提醒飛行員有 Warning 訊息出現, 有些還會出發出警告聲響.
Caution :以黃色訊息顯示, 飛行員需儘快作出反應, 等級低於 Warning.
Master caution light 會亮起, 有些訊息還會伴隨警告聲響出現.
Advisory :以黃色訊息顯示, 但會空一格, 以便和 Caution 訊息區隔, 僅需飛行員注意, 可以稍後再處理.
Memo :以白色訊息顯示, 提醒飛行員某些系統目前狀態 (系統仍屬正常),
其他 :
出現在 Main EICAS 的訊息還包括起落架, 襟翼的收放位置, 以及燃油系統, 環控系統的部份數據.
Auxiliary EICAS :
顯示在 Auxiliary EICAS 的資料種類就比較多, 共計有四種顯示模式 : Engine page. Status page, Synoptic page, Maintenance page.
Engine page :
用來顯示次要引擎參數, 包括 N2 轉速, 燃油流量, 滑油壓力, 滑油溫度, 滑油油量, 及引擎震動大小.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6586
Status page :
上半部顯示某些系統的資料, 包括液壓, APU, 氧氣, 電瓶充電狀況. 右下角部分則是飛行控制面的擺動角度, 左下部份則是顯示 Status message.
所謂 Status message 是用來顯示系統本身組件的損壞狀況, 與前述的警告訊息不儘相同. 警告訊息乃針對飛行員操作飛機所需的資訊所設計, 而 Status 則是飛機在起飛前, 供維修人員放飛的參考. 一旦飛上天空, 飛行員只要注意警告訊息即可, Status message 可以不用管他.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5274
Synoptic page :
以圖形的方式來表現某些系統的狀態, EICAS 提供了六個系統的圖示功能 : 電力系統, 燃油系統, 環控系統, 液壓系統, 艙門及起落架狀態.
底下是燃油系統的例子, 飛行員可以很清楚了解各個油箱剩油多少, 那些燃油幫浦在運作, 那些閥門已打開, 燃油經過那些管路供油到引擎.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554
Maintenance page :
此項功能乃由中央維修電腦提供, 維修人員可以透過這個功能得到比較詳細的系統資料, 以便找出故障原因. 底下是電力系統的一個例子 :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416
Master warning/caution light :
當有新的警告訊息出現時, 此燈就會亮起 (出現 "WARNING", 或 "CAUTION" 字眼), 飛行員可以按下此鍵, 把此燈號取消, 以供下次新訊息出現使用.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2737


駕駛艙內的控制 :
EICAS display control panel :
用來控制 Auxiliary EICAS 的顯示模式, 及 Main EICAS 上的警告訊息顯示.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8319

1. Engine display switch在 aux EICAS 上顯示 Engine page
2. Status display switch在 aux EICAS 上顯示 Status page
3. Synoptic display switch在 aux EICAS 上顯示 Synoptic page :
ELEC : 電力系統
FUEL : 燃油系統
ECS : 環控系統
HYD : 液壓系統
DRS : 艙門開啟狀態
GEAR : 起落架狀態
4. Cancel switch將 Main EICAS 上的 Caution 及 Advisory 警告訊息取消, 讓下一頁的訊息可以顯示出來.
5. Recall switch將 Cancel switch 所取消的訊息再叫出來顯示
Brightness control, Source selector, and Event record :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8107
1. Upper CRT brightness control控制 Main EICAS 顯示幕亮度
2. Lower CRT brightness contro控制 Aux EICAS 顯示幕亮度
3. Event recording switch按下此鍵可以記錄 Maintenance page 中當時的系統資料, 以供日後叫出參考.
4. EICAS EIU selector選擇 EICAS 系統使用的 EIU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20: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layer1104 于 2014-11-27 04:10 编辑


發動機概述

747-400 所使用的發動機計有 General Electric 公司出品的 CF6-80C2, Pratt & Whitney 的 PW4056 , 及 Rolls Royce 的 RB.211-524G/H 三種型式可選擇, 底下就以 CF680C2 為例子, 向大家說明 747-400 上的發動機系統.

GE CF6-80C2 發動機 :
CF6-80C2 是一具推力在 57000 磅左右的渦輪風扇引擎, 主要的性能參數如下 :
型號General Electric CF6-80C2
推力57180 磅
旁通比5.15 :1
N1 (100%)3280 rpm
N2 (100%)9827 rpm
Max N!117.5 % rpm
Max N2112.5 % rpm
重量9485 磅
長度170 英吋 (432 cm)
直徑100 英吋 (254 cm)
至於其構造則以下圖來說明 :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414
空氣由進氣口進入引擎, 首先會碰到風扇葉片.其實你可以直接把風扇想成是一個很多葉片 (共 38 片) 的螺旋槳, 外頭用個整流罩包起來, 整顆引擎的推力有 80% 是由風扇提供.

通過風扇之後, 氣流就兵分兩路, 一部份從外側的通道直接排到大氣, 另一股靠近軸心的氣流則進入低壓壓縮器 (共四級壓縮葉片), 經過壓縮壓力提高後準備進入高壓壓縮器.

引擎在設計時, 一般都以最大推力時的狀況, 作為最佳化的考量. 但由於引擎轉速隨時會變化, 在低轉速時, 已非最佳化的狀況, 進入低壓壓縮器的空氣流量, 往往會超過高壓壓縮器所能承受的流量, 這些多餘的氣流便會堵在高壓壓縮器入口, 造成進氣不順, 輕者推力降低, 振動變大, 嚴重的甚至造成引擎熄火. 為避免這種情況產生, 在高低壓縮器之間設計有可變旁通氣門 (Variable Bypass Valve, VBV), 可隨著轉速的降低, 逐漸打開, 將多餘的氣量排出.

高壓壓縮器共有 14 級, 其中前 5 級裝有可變進氣導片 (Variable Static Vane, VSV), 可視進氣速度及引擎轉速, 調整進氣導片的角度, 使進氣順暢避免產生壓縮葉片失速的情況.

空氣經過低 -- 高壓壓縮器後, 壓力可提高到原來的 27.4 倍, 壓縮比越高引擎的效率也越好. 之後空氣便進入燃燒室與燃油混合燃燒,  產生動力.

燃燒室出來的空氣 (或者說是廢氣)接著便通過高壓渦輪 ( 2 級) 及 低壓渦輪 ( 5 級), 之後便經過尾管排到大氣中, 這部分噴射氣流產生的推力, 約佔總推力的 20%.

其中高壓渦輪與高壓壓縮器是裝在同一根軸上, 氣流吹在渦輪上, 使渦輪轉動, 就可帶動壓縮器旋轉, 產生壓縮空器的功能. 低壓渦輪與低壓壓縮器的關係也是如此 (風扇是與低壓縮器裝在同軸上). 因此 CF6-80C2 是一具 兩軸的發動機 (Rolls Royce 的 RB.211-524G/H 則是屬於三軸).

對於 "風扇--低壓壓縮器--低壓渦輪" 這根軸, 一般稱為 N1 軸, 而 "高壓壓縮器--高壓渦輪" 這根軸則稱為 N2 軸. 此外對於 N1, N2的轉數, 通常都用百分比的方式來表示, 至於 100% 的轉速是多少, 請參考前面的引擎參數列表.

至於為什麼要用百分比的方式呢 ? 由於引擎最重要的功能是產生推力使飛機前進, 因此推力應該是引擎最重要的參數, 但偏偏飛機上無法量測引擎推力, 因此工程師必需找一個能代表推力的參數, 這樣引擎控制系統才有一個可以參考的依據. 有些製造廠家是量測引擎 "進氣--排氣" 壓力比 (Engine Pressure Ratio, EPR),來作為推力控制的依據 (如 Pratt & Whitney), 而 GE 則採用 N1 轉速來表示推力, 這時候 , 相信 N1 : 100%, 會比 N1 : 3210 rpm 的表示方法來得讓人容易了解.


後記
除了火箭型式的推力系統外, 基本上所有飛機的推進系統都是利用旋翼原理, 不管是活塞引擎配上螺旋槳還是純噴射引擎都是如此. 差別只在旋翼的動力來源 (活塞引擎還是渦輪), 及旋翼是否有用整流罩包圍 (螺旋槳  V.S. 風扇). 從這裡就可以衍生出所有型式的發動機 : 活塞引擎 (Piston), 渦輪噴射 (Turbojet), 渦輪風扇 (Turbofan), 渦輪螺旋槳 (Turboprop).

從空氣動力學上來講, 旋翼的直徑越大, 葉片數目越多, 其效率就越好. 例如直升機的旋翼要支撐整架飛機重量, 因此造得特別大, 特別是一些大型軍用運輸直升機都會設計 6-7 片的旋葉.

就燃燒效率來講則是渦輪型式比活塞引擎好, 因此渦輪引擎配上大風扇, 就是最佳的搭配, 於是我們就看見新發展的引擎總是風扇越作越大, 推力及效率都會提高. 不過總體效率最好的, 其實是渦輪引擎配上螺旋槳的 Turboprop, 不過 Turboprop 的速度太慢, 並不適合長途飛行 (坐經濟艙的客人可能會先抓狂 !).

最後有一個問題要請大家找找答案 (我也不曉得答案) :
不管螺旋槳或渦輪發動機, 都會因為自身旋轉的關係, 對機身產生一個反向的轉矩. 直升機為此需要尾旋翼來平衡, 二次大戰的雙引擎飛機有些使兩邊螺旋槳反向旋轉, 來互相抵消. 其他的飛機, 有些是將引擎推力軸線偏移一個角度 (引擎裝歪歪的 !), 有些則在飛機操縱面的配平上動手腳. 現在問題就是 :
747-400 的引擎有三種選擇, 其中 GE 與 P&W 的引擎是順時針方向旋轉 (從機尾往前看), R&R 則是逆時針方向旋轉, Boeing 是否會對不同的發動機修改機體設計, 來消除發動機的逆轉矩, 還是不管它, 由飛行員自己配平 ?

若你有答案和不同見解, 歡迎來信或於留言板上討論.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9: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駕駛艙配置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6670 駕駛艙內部共有四個座位 :
1 : 正駕駛 (Captain)
2 : 副駕駛 (First Officer, Co-Pilot)
3 : 第一觀察員 (First Observer)
4 : 第二觀察員 (Second Observer)正, 副駕駛是負責開飛機的人, 而第一, 二觀察員可能是教官, 考核員, 學員或其它隨行人員, 並不負責操作飛機.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765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6650
上圖是 747-400 駕駛艙內的照片 ,
下圖則是用來介紹各面板名稱的簡圖, 請大家互相參照.

P461 : Pilots Maintenance包括液壓, 電力的切斷開關, CVR 控制面板, 滅火瓶測試面板等, 飛行中很 少用到, 倒是維修人員在地面比較常用.P7 : Overhead Circuit Breaker一大堆機上儀電系統的斷電器 (功能類似保險絲).P5 : Pilots overhead機上主要系統 (燃油, 電力, 液壓, 供氣... )的操作, 都由此控制.P10 : Automatic Flight Control自動駕駛系統的控制面板, 及飛行員儀表顯示的控制鈕.P72 : Pilots Glareshield駕駛艙內燈光的控制.P1 : Captains Main Instrument正駕駛的儀表板, 有兩個多功能顯示幕.P2 : Pilots Center Instrument有一顯示幕顯示發動機主要運轉參數及系統警告, 另有些備用儀表.P3 : First Officers Main Instrument副駕駛的儀表板, 與正駕駛的類似.P9 : Forward Pilots Electronics有一顯示幕用於顯示次要發動機參數及系統狀態圖, 另有兩個多功能輸入面 板, 用來控制飛行電腦及中央維修電腦.Control Stand發動機的油門, 以及襟翼, 擾流板都由這裡控制.P8 : After Pilots Electronics控制機上大部分的通訊, 導航系統.
整個 747-400 駕駛艙儀表的配色以淺咖啡色為主 (就是這種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7440 顏色啦 !). 其他的內裝也以乳黃色 (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7736 )搭配, 連飛行員座椅的配色也是同色系, 看起來倒是蠻舒服的 (純屬個人觀點) !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9: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機艙分佈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6992



747-400 內部基本上分成三層 : 上層客艙 (Upper Deck), 主客艙 (Main Deck) 及底艙 (Lower Lobe). 讓小蟹帶著大家從頭到尾, 由上而下逛一趟飛機.
雷達罩 :
裡頭有個大大的雷達天線, 所以如果荷苞扁扁, 只能坐後面經濟艙時, 也不必羨慕坐前頭的人.
駕駛艙 :
飛行員就是在這裡開飛機的.
飛行員休息室 :
一趟美國航線飛下來十幾個小時, 飛行員怎麼受的了? 當然要休息了, 不過放心, 機上有兩組飛行員在輪替, 不會就放著讓飛機自己飛.
上層客艙 :
有樓梯及電梯通到底下的主客艙, 不過你只能走樓梯, 電梯是運貨用的
主客艙 :
每邊各有五個門, 由前到後編號各為 1, 2, 3, 4, 5, 恰把主客艙分為 五個區 (Zone), 稱為 A, B, C, D, E 區.
空服員休息室 :
別想了, 要有鑰匙才能進去的啦 !
主電子艙 :
放了好多電子設備, 可以說是飛機的神經中樞. 另外還有中部電子艙及 後部電子艙, 不過都不大, 就略過不去了.
前貨艙 :
內有電動滾輪, 可以快速上下貨, 可裝五個 96 x 125 吋的標準貨盤.
油箱 :
747-400 的油都裝在翅膀裡, 就是因為主翼結構通過這裡, 所以貨艙 才會分成前後兩部份.
後貨艙 :
與前貨艙相似但較小, 只能裝四個 96 x 125 吋的貨盤.
散貨艙 :
由於機身在此開始往後漸縮, 只能裝一些散貨或行李等.


发表于 2014-11-26 19: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绝世好资料,可惜打不开= =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14-11-26 18: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东西很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6: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layer1104 于 2014-11-26 22:41 编辑

文件建立完成 所有圖片和傳送連結Double Checked 建議使用Google Chrome瀏覽器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6:4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電力系統 (Electrical Power) 題外話 電力是飛機上最基本的動...

本帖最后由 player1104 于 2014-11-27 04:08 编辑


電力系統
(Electrical Power)

題外話
電力是飛機上最基本的動力源, 沒有了電, 其它系統也沒法運作. 因此維修人員在作飛行前準備時, 第一件事就是 "上電".

機上用電的系統形形色色都有, 有些需要高壓電才能運作, 例如閃光燈, 引擎火星塞等, 有些則只需低電壓即可, 如機內的一些照明. 另外有些是用直流電, 有些則要用到交流電, 甚至是三相的交流電. 不過航空界有個用電的標準規格, 在交流電方面, 使用的是 400 Hz, 115 V, 三相交流電, 而直流電則為 28 V. 至於使用其它規格電力的零組件, 就要另外加裝變壓器之類的裝置了.

電力來源
747-400 上的電力來源共有底下四種 :

電池
電池是飛機上唯一能儲存動力的系統, 飛機能不靠地面裝備, 由完全靜止到整裝待發, 最後飛上天空, 就是靠電池起的頭. 此外機上有一些裝置是時時刻刻都要用到電的, 例如時鐘, 也是用機上電池的電.

機上共有兩個鎳-鎘 (Nickel-Cadmium)電池組 (每個電池組都是由好幾個小電池組成), 每個電池組可提供 24 V 直流電, 儲存能量 40 安培-小時. 其中一個是用來供應機上基本儀表及系統控制的用電, 稱為 Main battery, 另一個則是專門用來啟動 APU的 (因為要讓 APU 旋轉軸轉動, 需要非常大的電力),稱為 APU battery.
只要機上電力系統正常供電, 機上充電器就會對電池充電 .

引擎發電機
在每顆引擎的附件齒輪箱上, 都裝有一具發電機, 只要引擎在轉動, 發電機也跟著轉動, 就能源源不斷產生電力了.

但發電機發電的頻率是隨著轉速而變化的, 今天發電機連在引擎上, 當引擎加大推力轉速增加, 發電的頻率就會升高, 反之頻率就會下降, 這種頻率不穩的電流是無法供機上系統使用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工程師在引擎與發電機之間, 設計了一個稱為 "Constant Speed Drive" (簡稱 CSD) 的定速傳動裝置, 利用巧妙的機械齒輪傳動機構, 把引擎高低不定的轉速, 一律轉換成 12000 RPM 的輸出, 再去帶動發電機運轉. 在構造上 CSD 與發電機是一體的, 所以一般把這樣的組合 (CSD + 發電機) 稱為 Integrated Driven Generator (簡稱 IDG).

747-400 共有四顆引擎, 所以共有四個 IDG 可供發電, 每顆 IDG 可產生 400 Hz, 115 V 的三相交流電, 發電功率可達 90 kW. IDG 是機上最主要的電力來源.

APU 發電機
APU 為了供電, 共裝了兩具發電機, 每具發電機可產生 400 Hz, 115 V 的三相交流電, 發電功率為 90 kW. 由於 APU 並不像引擎會隨推力需求而改變轉數, 所以不需要 CSD 之類的裝置, 發電機直接以固定齒輪比的減速齒輪帶動即可.

外接電源
飛機上也有 "插座", 可以把外界 400 Hz, 115 V 的三相交流電接到機上. 當然其插座, 接頭, 都是使用航空界的標準規格.


電力分佈
首先要向大家介紹 "bus" 的觀念.

在這裡 bus 指的可不是公車, 而是類似電腦裡 ISA, PCI bus 之類的匯流排, 是一個電流匯集的地方. 你可以把 bus 想像成家裡的多孔插座, 機上要用電的系統, 就把它們的電源 "插頭" 往這個 "多孔插座" 上插. 當然機上系統的電源是固定的, 可不能隨意換來換去, 不過有時一個系統會同時接到兩個 bus 上, 作為備份電源. 此外你也可以把一個多孔插座往另一個多孔插座上插, 構成另一個 bus.

追根究底起來, 引擎上的 IDG 是最基本的電源, 因此由 IDG 接出來的 bus, 是所有 bus 的源頭, 我們依引擎的編號, 把這四個 bus 分別稱為 AC bus 1, 2, 3, 4. 雖然基本上這四個 bus 是獨立的電源, 但一般都會把這四個 bus 接到一個稱作 Synchronous bus 上, 形成一個並聯的電路, 來平均分攤四個 bus 的用電. 若引擎沒有運轉時,   APU 或是外接的電源, 也是先接到 Synchronous bus, 再透過這個並聯電路給四個 bus 使用.

在直流電方面, AC bus 1, 2, 3, 4 會各自接上一個整流器, 產生 28 V 的直流電, 分別稱為 DC bus 1, 2, 3, 4. 這 8 個 bus (直流 4 個, 交流 4 個), 就是機上電力系統分佈的骨幹. 除此之外, 從電池直接接出來的兩個 bus, 分別稱為 Main hot battary bus, APU hot battery bus, 雖然供電量很小, 但確是機上最 "原始" 的電源, 也很重要.

底下就是 747-400 機上電力分佈的簡圖 :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5982

除了基本的 AC, DC bus 外, 底下介紹其他幾個重要的 bus :
  • AC standby bus : 提供機上一些基本系統運作的用電. 因為太重要了, 所以除了正常情況下是用 AC 3 的電外, 必要時可以從電池供電 (但要先把直流電轉換成交流電)
  • Captain transfer bus : 提供正駕駛這一側的儀表用電.
  • F/O transfer bus : 提供副駕駛這一側的儀表用電.
  • Ground handling bus : 提供裝卸貨物所需之用電.
  • Ground service bus : 提供地面人員作業所需之用電.

註 : 以上兩種 bus 可以在飛機系統不運作的情況下, 提供地面人員照明或作業所需之電力.
  • Utility/Galley bus : 提供廚房裡咖啡壺, 烤箱之類的用電.
  • Main battery bus : 提供機上基本控制的用電.
  • APU battery bus : 提供 操作 APU 所需之電力.




駕駛艙內的控制
在駕駛艙內上方的控制面板上, 有一塊區域是專門提供電力系統控制之用. 仔細觀察這塊控制面板, 你會發現其開關的分佈, 其實就是交流電的電力分佈, 依照這個原則, 可以讓你容易了解各個開關的功能.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3129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1331

1. IDG disconnect switch當 IDG 的潤滑系統出了問題, 按鍵上 "DRIVE" 的黃燈就會亮起, 飛行員必需按下此鍵, 把 IDG 的傳動軸從附件齒輪箱脫離, 以免損及 IDG 內部傳動機構.
(共有四個)
2. Generator control switch把 IDG 產生的電送到 AC bus 上.
(共有四個)
3. Bus tie switch把 AC bus 的電並聯到 Synchronous bus 上.
(共有四個)
4. APU generator control switch把 APU 的電接到 Synchronous bus 上.
(共有兩個 按鍵)
5. External power control switch把外接電源的電接到 Synchronous bus 上.
(共有兩個 按鍵)
6. Standby power selector控制 AC Standby bus 的用電來源 :
  • OFF : 不供電
  • AUTO : 無法從 AC bus 3 供電時, 自動切換到由電池供電
  • BAT : 強迫由電池來供電
7. Utility power switch控制 Utility/Galley bus 是否供電.
8. Battery switch將電池的電供給 Main battery bus 及 APU battery bus.


点评

OK! 图片可以显示了。。  发表于 2014-11-26 16:53
图片打不开,能确认一下吗?  发表于 2014-11-26 16:48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14-11-26 16: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郭熠 于 2014-11-26 16:47 编辑
player1104 发表于 2014-11-26 16:40
地址沒問題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com.tw的關係  內地IP看不到的問題
目前使用的瀏覽器 Google Chrome

OK!  被内地封杀了!
不谈政治!
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1168 国泰航空为什么不引进747-8I啊?国泰的地位在亚洲可是数一数二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6: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址沒問題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com.tw的關係  內地IP看不到的問題
目前使用的瀏覽器 Google Chrome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14-11-26 16: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发的链接打不开啊!讓你更認識B747-400所有系統和背後原理-1997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14-11-26 16: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挺漂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