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45|回复: 0

均胜电子研究报告:全球汽车安全龙头,谱写汽车电子新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9 07: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金证券,陈传红、江莹)
1、全球汽车安全领域龙头,深耕两大核心业务

全球第二大汽车安全供应商,推动发力智能化领域。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汽车电子与 汽车安全供应商,主要致力于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和汽车安全 系统等的研发、制造与服务。公司全球总部位处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公司业务架构分为 智能汽车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汽车电子事业部与汽车安全事业部,并于全球各 汽车主要出产国设有研发中心和配套工厂。 公司于 2004 年成立,初期产品设计发动机涡轮增压进气系统、空气管理系统等高端功能 件。2006 年公司开始向大众、通用、福特等客户供货。2008 年公司成为大众 A 级供应商 和通用全球供应商。2011 年并购德国普瑞,战略布局汽车电子业务,并切入新能源管理 领域。2016 年并购德国 TS 汽车电子业务和 KSS。2018 年公司收购日本高田资产,从而确 立公司在汽车安全领域的领先地位。2019 年公司先后完成了均联智行和均胜群英的重组, 并于 2021 年设立智能汽车技术研究院和新能源研究院,以前瞻领域的创新研发赋能发展。 目前,公司已形成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和汽车安全系统等业务齐头并进的 良好局面,踏上了发展的新征途。
公司业务分为汽车电子和智能汽车电子-汽车安全系统两大板块。汽车电子业务主要包括 智能座舱/网联系统、智能驾驶、新能源管理、软件及服务等,智能汽车电子-汽车安全 系统业务主要包括安全带、安全气囊、智能方向盘和集成式安全解决方案相关产品。目 前,公司业务架构分为汽车电子事业部、汽车安全事业部、智能汽车技术研究院和新能 源研究院,其中汽车电子事业部主要专注于智能座舱的研发与制造,均胜智能汽车技术 研究院主要专注于智能驾驶相关技术的研发,均胜新能源研究院主要专注于新能源相关 技术的研发。公司的汽车安全、新能源管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四大业务模块分别由 三大控股子公司负责,其中均胜安全负责汽车安全业务,持股 70%;普瑞均胜负责新能 源管理和智能座舱(人机交互)业务,持股 100%;均联智行负责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 (座舱域控)业务,持股 83.74%。
公司海外业务占比大,注重全球化布局。2011 年以来,公司通过并购的发展模式进军汽车安全、汽车电子业务,逐步由国内聚焦到全球布局,海外营收占比提升。2023H1 公司 海外营收规模为 185 亿元,占比接近 80%,国内营收 48 亿元。在业务布局方面,为了更 好地适配主机厂全球化的配套生产需求,公司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全球汽车主要出产 国,设有多个核心研发中心和配套工厂,全球员工超过 4 万人。

均胜电子研究报告:全球汽车安全龙头,谱写汽车电子新篇章-3499



公司客户资源丰富。多年的创新发展与经营积累,公司与主要整车厂商客户已形成稳固 伙伴关系,积累了庞大的优质客户资源。公司和大众、奔驰、宝马、奥迪、 通用、福特、 本田、丰田等国际知名整车厂商、吉利、广汽、比亚迪等国内自主龙头品牌建立了长期 共赢的合作关系。同时,公司紧跟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在与传统燃油车厂商 保持密切合作的基础上,也将持续与造车新势力开展合作研发。
持续并购整合,拓展业务规模。公司近年来多次募资,2014 年募资收购 Quin GmbH 的 100% 股权、均胜普瑞工业机器人项目,2016 年募资收购 TS 道恩汽车信息板块业务和 KSS 100% 的股权,公司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张;公司同时也注重汽车电子业务发展,2020 年、2022 年分别募资扩建智能汽车电子产品产能、收购均联智行 8.0392%的股份。公司不断持续 并购整合的过程中,业务规模也在逐步扩大。 截至 2023 年 10 月 24 日,均胜集团作为公司控股股东,股权占比为 36.73%,其股份累 计质押数量占其持股数量的比例为 64.64%。此外,23 年,公司发布定增,募资不超 3.7 亿,发行价格为 9.09 元/股,发行对象为公司控股股东均胜集团,用于收购均联智行 8% 股份、补充流动资金。
2、产能逐步整合,业绩呈现回暖趋势

营收与归母净利呈现回暖趋势。2020 年公司营收大幅下滑主要系新冠疫情以及延锋百利 得资产处置的影响,2021 年公司由于智能汽车电子-汽车安全系统业务整合未达到预期 效益而进行商誉减值 20.2 亿元,同时受到疫情、缺芯、供应链体系震荡导致原材料和运 费上升的影响,净利润出现较大亏损。 22 年公司逐步完成全球产能及生产线整合、实现订单结构优化(以前利润率较低的订单 进入生命周期尾期,具有利润优势的新订单开始交付),同时全球汽车行业回暖和电动化、 智能化发展加速,公司业绩逐渐回暖。2021 年营收 498 亿元,同比增长 9%;归母净利润 由亏转盈,为 3.9 亿元,同比增长 111%。2023 年 1-9 月,公司营收 413 亿元,同比增长 16%;归母净利润为 7.8 亿元,同比增长 495%。
1)智能汽车电子-汽车安全系统:18-22 年,智能汽车电子-汽车安全系统业务营收从 429 亿元下降至 344 亿元,营收占比从 76%下降至 69%。智能汽车电子-汽车安全系统业务 是公司传统核心业务,2020 年智能汽车电子-汽车安全系统业务营收下降主要受新冠疫 情影响。我们预计,随着公司业务持续整合以及降本增效措施的推进,公司业务将为公 司提供较大利润贡献。2023 年 1-9 月收入约 287 亿元,同比增长 15%。 2)汽车电子业务:18-22 年,汽车电子业务营收从 92 亿元提升至 151 亿元,营收占比从 16%提升至 30%,主要系汽车智能化、电动化需求旺盛,公司将持续受益于智能座舱、智 能驾驶和新能源管理系统等新赛道。2023 年 1-9 月收入约 126 亿元,同比增长 17%。
负面因素缓解,毛利率开始回升。2018-2022 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从 17%下降至 12%,外 部因素主要是 2020 年和 2021 受到全球宏观经济下行冲击、车规级芯片短缺和汽车行业 供应链扰动等因素影响,全球汽车产业整体规模有所下降,内部因素是公司 2018 年收购 高田后,智能汽车电子-汽车安全系统业务订单大多为高田原有订单,毛利较低,且 2021 年公司计提了 21 亿元资产减值,主要系对汽车安全事业部相关资产组计提商誉减 值。22 年、23 年 1-9 月公司整体毛利率有所回升,主要系汽车行业整体回暖、公司全球 智能汽车电子-汽车安全系统业务整合持续整合实现降本增效和订单结构优化。公司 2023 年前三季度实现 14%的整体毛利率。 三费管控效果较好,研发实力雄厚。销售费用率:2018-2022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从 2.55%降低至 1.70%。管理费用率:2018-2022 年,公司管理费用率从 5.52%降低至 4.69%, 主要系公司优化人员及管理结构,提升内部管理效率,有效控制了管理费用。研发费用 率:2018-2022 年研发投入占比平均约 5.5%,公司持续加大研发创新力度,研发竞争力 持续提升,同时积极布局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前沿技术。

均胜电子研究报告:全球汽车安全龙头,谱写汽车电子新篇章-8795



3、汽车安全:市场快速增长,公司技术领先

汽车安全系统主要包括主动安全系统和被动安全系统。主动安全系统是指能够预先侦测 附近车辆运行状态、判断风险并及时做出反应的车载系统,产品包括防抱死制动系统、 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和紧急刹车辅助系统等。被动安全系统是在发生 事故时为车内成员或被撞车辆或行人提供保护的车载系统,产品包括安全带、安全气囊 和侧门防撞钢梁等。
汽车安全带总成主要由卷收器、带(锁)扣组件、高度调节器、织带(包括肩带及腰带) 和其他部件等组成。卷收器作为汽车安全带总成的核心部件,紧急锁止、预张紧、限力、 噪音抑制、儿童锁、防反锁等各项汽车安全带总成主要功能均由卷收器提供;锁扣起到 了固定和解除固定安全带的作用;高度调节器起到了调节安全带高度的作用;织带起到 对乘员主要躯干进行约束的作用。
政策与自动驾驶技术趋势叠加,助力全球汽车安全市场增长。在自动驾驶发展趋势下, 汽车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世界各国制定的汽车安全政策也日趋严格。目前,全国汽车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也正在就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汽车智能限速系统、乘用车后部交通 穿行提示系统推进相关标准的制定。在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叠加日益严格的汽车安全政 策的背景下,汽车主被动安全市场预计将实现进一步增长。
全球汽车产销量逐步稳健回升。据 OICA 显示,对于供给端,2022 年全球汽车总产量为 8501.67 万辆,同比增长 6.1%;对于销售端来,2022 年全球汽车总销量为 8162.9 万辆, 同比下滑 1.4%。全球汽车产销量的回暖有望带动公司智能汽车电子-汽车安全系统业务 和汽车电子业务发展。
被动安全产品引入智能化模块,单车价值有望进一步提升。被动安全产品方面,根据全 球被动安全系统龙头奥托立夫年报,全球被动安全平均单车价值约为 255 美元。随着汽 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被动安全产品技术也向智能化方向不断革新,如充分利用自动驾 驶系统,在系统判断可能发生危险时提前收紧安全带;又如研发智能安全气囊系统,使其 可以根据当时状况判断是否起爆或者判断气囊充气的程度。被动安全市场体量庞大,随 着被动安全产品的智能化发展,其单车价值有望进一步提升,从而带来被动安全产品市 场空间的进一步增长。
安全带功能不断升级,其单价持续提升。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升级完善,以及 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评分体系的行业监管推动,整车厂对于被动安全系统的可靠 性和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在被动安全领域,单车安全气囊的数量随着整车厂和消费者 对于安全的重视逐渐提高,方向盘的智能化和安全带的电子化同样有助于被动安全单车 价值的提升。 汽车安全带行业集中度高。汽车安全带行业存在较高的行业壁垒,主要体现在技术精度 要求高、行业准入门槛高、行业对资金规模要求大,国内汽车被动安全领域起步较晚。 外资车企和合资车企的安全带以奥托立夫、公司、采埃孚为主,自主车企的供应商主要 包括松原股份、锦州锦恒、重庆光大等。
公司被动安全产品品类覆盖广,客户资源丰富。在不断优化资产配置、提高产能效率和 改善成本结构的前提下,公司积极整合全球汽车安全业务资源,保持市场竞争力。目前, 公司智能汽车电子-汽车安全系统业务正在加速推进自动化产能布局和升级,并在全球主 要业务区域建设“超级工厂”,以提升运营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汽车安全产 品。同时,公司也在加强在中国市场的布局,除浙江宁波全球总部以外,公司在上海、 天津、合肥等地陆续加大产能布局。近年来,公司在本土市场成功实现安全产品本地化, 已成功进驻吉利、长城、蔚来、理想、小鹏、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和新兴品牌的供应链体 系。
持续推进业务整合,海外业绩明显改善。公司目前将智能汽车电子-汽车安全系统业务设 置为美洲区、欧洲区、亚洲区(不含日本)、日本区四大采购区域进行管理,通过一系列 措施的实施,欧洲区和亚洲区稳健经营的同时,美洲区业绩大幅提升,汽车安全业务整 体业绩持续改善: 1)优化供应链结构,降低采购成本:在供应链端,持续优化全球供应链体系,提升全球 采购团队能力。公司通过跨区域协同、供应商整合及谈判、核心原材料重新开发、核心 部件自研开发等手段,积极应对供应链波动挑战及原材料价格高企压力,降低相关采购 成本。 2)整合产能布局,将高成本地区的产能转移至低成本地区:公司积极推动从高成本国家 /地区向中国和低成本国家/地区的结构性转移,以优势成本地区的研发生产基地逐步替 代欧洲、中东和非洲区内成本相对较高的经营主体,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并控制相关成本。 2)优化人员及管理结构,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公司调整部分区域管理层团队,并且从中 国区向欧洲区、美洲区输送管理人才,输出中国智能制造的优秀管理经验。为充分发挥 中国区管理及团队的优势,公司将中国区升级为亚洲区,负责管理中国区以及日本以外 的其他亚洲区域,强化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管理职能,进一步激活其他区域的管 理和生产效能。 整合逐步完成,效果开始显现。2019-2022 年,公司整合费用分别为 6.0、2.7、1.5、 2.4 亿元。在整合完成后,公司迅速切入外资企业产业链,业务实力增强,将促进智能 汽车电子-汽车安全系统业务形成更强的规模效应,提升竞争力。

均胜电子研究报告:全球汽车安全龙头,谱写汽车电子新篇章-2315



对比同行业公司,智能汽车电子-汽车安全系统业务盈利具备向上空间。对标行业龙头奥 托立夫,2022 年公司整体净利率较奥托立夫低 4pct,整体毛利率低于奥托立夫 15pct。 随着智能汽车电子-汽车安全系统业务的持续整合和降本措施实施,公司毛利率有望提升, 向奥托立夫靠拢,盈利具备向上空间。
4、汽车电子:电动化、智能化加速,汽车电子业务未来可期

4.1 新能源管理:汽车电动化浪潮中,BMS+功率电子业务前景广阔
受益于新能源发展,BMS 市场需求爆发。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MS)是连接车载动力 电池和电动汽车的重要纽带。作为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的监控管理中心,BMS 对动力 电池组的温度、电压和充放电电流等相关参数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必要时能主动采取 紧急措施保护各单体电池,防止电池组出现过充、过放、温度过高以及短路等危险。近 年来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市场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 BMS 产品需求爆发。根据 NE 时代, 2020-2022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 BMS 装机量在过去三年进展飞速。
BMS 竞争格局进一步集中化。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BMS 行业经历一波洗牌,参与企业从 2020 年的 110 家减少至 2022 年的 83 家,而 CR10 从 76.6%增长至 81.2%,意味着客户资 源向前十企业的进一步集中。 从 TOP 企业类型来看,新能源乘用车 BMS 市场竞争企业主要为三大阵营:1)以比亚迪、 特斯拉为代表的整车厂;2)以宁德时代、华霆动力为代表的电池厂;3)以力高技术、 联合电子为代表的第三方 BMS 企业。三类参与者各有其优势: 1)整车厂:对整车安全需求更了解,数据收集更方便。得益于其软件算法能力的提升, 自主开发 BMS 已成为其重要战略选择,其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2022 年达到 52.7%; 2)电池厂:对电池特性了解深刻,但算法积累相对薄弱; 3)第三方 BMS 企业:面向多家客户,服务经验丰富,更专注于 BMS 的技术升级,但客户 配套不够稳定。
具备全电压平台的 BMS 研发与制造能力,已配套多家主流车企。2011 年公司收购德国普 瑞,由此进入 BMS 市场。子公司普瑞均胜为第三方 BMS 企业,公司 BMS(电池管理系统) 具有高精度参数监测、关键状态估计和单体均衡等功能。公司具备 12V、48V、400V 和 800V等全电压平台的BMS的研发与制造能力。除了纯电车型外,公司同时供应混动车BMS。 自 2016 年起,公司 BMS 产品已商用于奔驰旗下混动乘用车。公司新能源研究院还与华润 微旗下公司、同济大学开展三方合作,推进电池管理定制化芯片和功率芯片的开发。
800V 高压平台成为车企缓解消费者续航里程+充电焦虑的重要方式。800V 高压快充技术 是一种通过提高电压来提升充电功率、缩短充电时间的新技术。相比传统的 400V 电压, 800V 高压快充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充电效率和充电速度,为电动汽车提供更加便捷的充 电体验,提高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减轻了车身重量,有望成为未来主流选择。 国内外车企加速布局 800V 高压快充车型。2019 年,保时捷 Taycan 是全球首款 800V 高压 平台的量产车型,支持 350kw 大功率快充,30 分钟内电量可从 5%快充到 80%。近两年 高压快充路线受到越来越多主机厂的青睐,国内外主流车企纷纷加速布局高压快充车型。 比亚迪、北汽极狐、吉利极氪、东风岚图、长城、小鹏、零跑、理想等多家车企均已相 继推出基于 800V 高压平台的高端车型,快充性能基本可以达到充电 10min 续航增加 200km 以上。
具备 800V 功率电子供货经验,技术先发优势明显。公司功率电子产品涉及车载充电机、 升压器、DC/DC 转换器等,此外,公司积极布局新的领域,如储能和无线充电,其中采 用高通芯片开发的无线充电系统已经获得德系整车厂商认可,并已完成了其在保时捷概 念车型上的研发,目前已经投入量产。公司成功开发并量产了充电升压模块(Booster)、 车载充电机(OBC)、直流电压转换器(DC/DC)、功率分配单元(PDU)等相关功率电子产 品以及与电池管理系统(BMS)模块化集成的二合一、多合一解决方案。 针对电压转换问题,公司推出了 800V 电能转换技术,通过 800V 升压器,实现 400V 充电 桩充 800V 车。2019 年保时捷 Taycan 就采用了公司的高压升压模块,如今在第一代保时 捷单体式独立方案基础之上,公司也面向中国市场推出了第二代非独立电路的 800V 升压 控制技术,在体积和成本上进一步优化,能大幅实现减重降本。公司 800V 解决方案的技 术亮点在于:高压低损快充。
4.2 智能座舱:行业规模持续增长,座舱域控+人机交互合力打造新生态
智能座舱是指集成了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软件和硬件,并能够通过不断学习和迭代实 现对座舱空间进行智慧感知和智能决策的硅基生命综合体;与机械化座舱、电子化座舱 的不同在于,智能座舱能够更加高效、更加智能的感知座舱环境,并被赋予更多的人格 特性与具象存在——智能技术和软件塑造灵魂基础,硬件装备则构建了智慧功能感官体 系。智能驾驶舱主要构成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仪表盘、抬头显示(HUD)、流媒体后 视镜、语音控制等,智能座舱中各项功能未来将集成整合为一个系统。 由于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逐渐增多,因此在购车时智能座舱是影响消费者的重要因素。 根据毕马威预测,伴随着用户对于座舱需求的增加以及主机厂的业务发展布局,2022- 2026 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预计从 1127 亿元增长到 2127 亿元,5 年 CAGR 超过 17%。 智能座舱将全面加速向移动智能空间演进,重塑驾乘场景,毕马威预测智能座舱单车价 值有望从 22 年 8100 元上升至 9650 元。

均胜电子研究报告:全球汽车安全龙头,谱写汽车电子新篇章-3592



整车架构呈现集中化趋势,座舱域控市场高速增长。从硬件层面来看,座舱域控制器由 一颗主控座舱芯片以及外围电路构成,经操作系统与应用生态赋能之后可以集成车载信 息娱乐系统、液晶仪表、HUD 等功能,接收传感器信号、计算并决策、发送指令给执行 端。目前国内乃至全球,已处于分布式方案向着域集中式方案转化的趋势中,域集中式 正当主流,形成单域的软硬解耦、多屏间的高效互动。据毕马威,目前座舱域控制器单 车价值为 1500 元左右,2022 年座舱域控制器渗透率仅为 4%,市场规模 15 亿元,未来随 着汽车构架向域内集中式发展,渗透率将快速上升,预计 2026 年渗透率将达 34%,市场 规模达 171 亿元。
目前,国外主要供应商包括伟世通、哈曼、安波福、佛吉亚歌乐、现代摩比斯等;国内 主要供应商包括德赛西威、东软睿驰、博泰车联网等。传统 Tier1 供应商受益于其竞争 优势将继续维持市场份额优势;而座舱域控制器是智能座舱的直接载体,是车企体现智能化的重要硬件,因此也成为了主机厂最关注的环节之一,并尝试更多在研发和数据上 的掌控。座舱域控制器量产供应商的技术壁垒、时间壁垒较高。座舱域控制器的开发不 仅仅是芯片、外围设备的集成,也需要对客户需求、软件应用的理解。
车载显示中液晶屏市场较为成熟,HUD 和流媒体后视镜赛道未来可期。车载显示是座舱 智能化的重要载体,是人车交互的入口,包括中控显示屏、液晶仪表、流媒体后视镜、 HUD 等,是消费者直观感知的部件。在车载显示细分赛道中,液晶仪表盘和中控屏市场 相对成熟且稳定,仪表功能长期来看可能被流媒体后视镜、HUD 等替代。随着 HUD 技术 逐渐成熟和 HUD 车型不断量产上市,毕马威预计 2026 年市场规模达 302 亿元;而流媒 体后视镜前装市场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且未来将持续在材料和形态升级,并与高级驾驶 辅助统(ADAS)相结合,针对细分场景(如倒车、转弯等)的流媒体方案将逐步落地, 毕马威预计 2026 年市场规模达 50 亿元,5 年 CAGR 为 55%。
公司智能座舱业务历史悠久,具备软硬件架构设计、开发与集成能力。 1)公司 2011 年收购德国普瑞,开始进入 HMI 领域,2016 年收购德国 TS 道恩,进入汽车 信息板块,同时将二者进行整合为普瑞车联网,纳入普瑞体系。公司 2019-2020 年内部 重组,智能座舱业务演进为:均联智行负责智能座舱域控,普瑞负责 HMI 人机交互产品。 2)公司为大众、奥迪、华人运通、福特等品牌量产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车载导航引擎、 信息娱乐系统等产品,具备完整的软硬件架构设计、开发与集成能力。公司座舱产品已 从单一的人机交互、车载信息娱乐升级到智能座舱整体解决方案,涵盖域控制器、操作 系统、中间件及应用层等,呈现多情景、多模态特征,并朝着域控融合的方向发展。在 高阶智能驾驶产品形态来临之际,公司基于新一代共情座舱软件平台和智能座舱域控制 器,加快推进新一代情感化智能座舱的研发与落地。
座舱域控+人机交互合力,打造智能座舱新生态。 1)智能座舱域控:公司旗下均联智行的智能座舱方案在硬件上支持各种主流芯片,软件 上支持 Hypervisor 虚拟化、各种中间件和开发工具,支持多种操作系统以及整车厂商的 特殊需求功能软件定制化开发。均联智行展出的智能座舱方案 nGene 系列在提升整车安 全等级及性能的同时,还为用户提供全场景情感陪伴,通过多种模态的交互,充分改进 用户在座舱内人机交互体验。作为大众全球平台的智能座舱合作伙伴,均联智行长期服 务大众品牌,开发产品现已搭载大众旗下 3 大品牌共 1200 多万台车上,具备丰富的座舱 域控制器供货经验与量产能力。 2)人机交互产品:公司旗下普瑞公司的智能座舱多模态人机交互,包括文字、视觉、声 觉、触觉和动作等交互方式的集成,还能与车机、智能内饰等汇集于座舱域控制器,并 伴随算力提高和算法迭代使功能满足日渐提高的用户需求。目前,智能座舱人机交互产 品系主要包括驾驶中控模块、中央控制面板、空调控制器和多功能交互开关等高品质产 品,并已进入深度集成阶段。
与华为深度合作,共同拓展座舱市场。均联智行在 2021 年与华为汽车事业部完成合作协 议签署,重点围绕智能座舱领域展开积极深入的合作,全力打造新一代智能座舱解决方 案。目前搭载合作产品的量产车型已在研发中。此次,均联智行扩展了与华为的全面合 作,充分发挥双方在各自技术领域积累的领先优势以及丰富的市场经验,加强在座舱及 座舱生态方面的全方位交流,共同打造基于智慧出行 HiCar 平台的整体产品解决方案, 共同拓展市场、强化品牌建设,形成新的价值合力,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座舱生态体验。
4.3 智能驾驶:智能汽车加速渗透,布局感知层+决策层
智能驾驶不断向更高级别渗透,部分车型开始搭载激光雷达。智能驾驶系统架构通常由 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构成。2022 年中国 L2 级自动驾驶功能渗透率超过 30%,预计到 2025 年达到 45%,到 2025 年后 L3 车辆开始规模化量产。 高级别自动驾驶对传感器搭载数量提出更高要求,根据麦肯锡数据显示,从 L2 到 L4/L5 级,车载传感器数量从约8个上升到24个,其中激光雷达搭载数量将从0上升至约4颗。 激光雷达处于智能驾驶的感知层一方面,在面对交通拥堵、疲劳驾驶等道路突发状况时, 高阶智能驾驶汽车需要在极短时间进行信息收集、感知预测、决策执行等步骤,激光雷 达可以快速输出三维空间数据,帮助及时做出精准判断。另一方面,在大光比、暗光、 静止物体识别上面,激光雷达拥有摄像头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极大程度地改善毫米波 雷达+摄像头解决方案可能出现的误判和漏判。

均胜电子研究报告:全球汽车安全龙头,谱写汽车电子新篇章-8371



激光雷达进入前装量产周期。当前车企开始在智能驾驶车型上搭载激光雷达,激光雷达 进入前装量产周期。主要供应商为速腾聚创、览沃科技、Innovusion(图达通)、法雷奥、 禾赛科技等。未来,高阶智能驾驶的快速落地将为激光雷达带来巨大的潜在配置空间, 激光雷达搭载量将继续提升。
公司投资图达通,成为全球首批量产高性能激光雷达的公司之一。2021 年初公司完成对 激光雷达制造商图达通战略投资。2022 年,图达通年产能 10 万台的 Falcon 激光雷达生 产线由均普智能交付完成,成为全球首批量产上车的高性能激光雷达公司,也是如今国 内唯一一家能量产 1550nm 激光源车载激光雷达的厂家。均联智行与图达通合作,为蔚来 ET7 提供了 120 度超广视角、等效 300 线的超高分辨率、最远可达 500 米探测距离的超远 距离高精度激光雷达,产品将继续搭载于蔚来 ET5。此外,公司还在持续探索其他激光 雷达、4D 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智能传感器领域的技术生态,提高公司智能驾驶全栈式 解决方案的竞争力。
高阶智能驾驶落地,智驾域控有望快速发展。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是自动驾驶车辆上的 “大脑”,处于智能驾驶决策层,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承担了传感器数据输入、处理、数据 融合、路径规划、决策控制等功能,具备多传感器融合、定位、路径规划、决策控制、 高速通讯的能力。随着地平线征程 3、征程 5、英伟达 Xavier、Orin、高通 SnapdragonRide 平台、Mobileye EyeQ5、TI TDA4 等车载高性能计算芯片的陆续推出,以及中国乘 用车高阶智能驾驶的快速落地,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成为重要赛道。 智驾域控量产面临技术+时间壁垒。域控制器供应商主要包括广达、伟创力等代工厂,福 瑞泰克、德赛西威、宏景智驾、知行科技等本土 Tier1,安波福、维宁尔等 Global Tier1。和硕、伟创力等代工厂依托新势力跑量,德赛西威在国产供应商中居于领先地位。 域控制器芯片方案中,除了车企自研外,英伟达、地平线、Mobileye 是主流的芯片方案 供应商。目前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量产面临两大壁垒:1)技术壁垒,自动驾驶域控制器 的设计开发面临着高复杂度、高功能安全等级、高信息安全等级等挑战,需要域控制厂 商具备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2)时间壁垒,主机厂加快新车开发周期, 供应商需要改变其传统的开发模式,按照互联网公司的开发模式,加快产品迭代速度。
与国内外领先芯片企业合作进军智能域控,实现“从 0 到 1”突破。公司已与英伟达、 高通、地平线、黑芝麻等芯片厂商建立合作关系,并和国内外多家整车厂商共同推进基 于不同芯片平台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驾舱融合域控制器及中央计算单元等项目的研发, 着力 L2++至 L4 级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和功能模块的研发。 1)2021 年均联智行与黑芝麻科技签署了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开发协议,计划于 2023 年量 产自动驾驶域控制器; 2)2023 年上半年均联智行公布了首款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产品 nDriveH,为全球首批基于 高通 SnapdragonRide 第二代芯片平台的自动驾驶硬件解决方案。 3)目前,公司也发布基于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的智能驾驶域控产品,包含 nDriveM 等高 性价比的系列智驾域控产品。
车路协同是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与车、车与路、 车与人之间动态实时信息交互,保证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从而形成安全、高效和 环保的道路交通系统。单车侧、路测设备及车路协同设备等前端设备通过传感器集成技 术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同时上传至边缘层,网端的 V2X 平台完成各类信息的交互后,云 端通过交通大脑的分析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传至车辆,智能汽车再结合自身的感知能力、决策能力、控制能力和数据信息的交互能力做出合理决策。“用”则是指在智能汽车终端 具体的终端应用以及系统运维、网信安全等支持活动。
布局车路协同,首家量产 5G-V2X 产品。均联智行已成为全球首家可量产 5G-V2X 产品的 科技型供应商,并已获得蔚来汽车、华人运通(高合品牌)等多个头部新兴汽车制造企 业量产项目订单。2022 年,随着国内造车新势力客户 5G-V2X 订单开始进入放量生产阶 段,公司智能网联系统的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目前收入规模已超亿元,同时公司新业 务订单实现了快速增长,新获订单客户包括法系、德系的多个全球知名品牌及国内自主 品牌。目前公司从 5G+C-V2X 拓展至了数字智能天线产品,新订单预计将会在近 1~2 年 内开始进入量产阶段,未来随着这些在手订单的逐步放量,预计会给公司的智能网联业 务带来业绩增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联盟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